钓鱼台位于京西花园村偏南,据明代刘侗、于奕正二人合著《帝京景物略》一书云:“出阜城门南十里,花园村,古花园。其后村,今平畴也。金王郁钓鱼台,台其处,郁前玉渊潭,今池也。有泉涌地出,古今人因之。郁台焉,钓焉,钓鱼台以名。”又据《日下旧闻考》云:“钓鱼台在三里河西里许,乃大金时旧迹也。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,其水至冬不竭。凡西山麓之水流悉灌于此。”《明一统志》云:“柳堤环抱,景气萧爽,沙禽飞鸟,多翔集其间,为游客佳丽之所。”这些记载,记述了从金至明钓鱼台的历史沿革及其景观之美。
钓鱼台相距金朝中都城会城门外里许,因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,其水至冬不竭之优越自然条件,是拓展成湖水的来源,但还不足。水的主要来源,靠西山诸名泉。
早在八百多年前,钓鱼台一带风景非常秀丽,已成为帝王、达官显宦们的游乐之所。金哀宗有诗云:“金主銮舆几度来,钓台高欲比金台”。
在古代,以钓鱼台称名的风景胜地颇多,有记载的就有十处之多。玉渊潭钓鱼台,本是金代旧运粮河边的一座花园。中都城在广安门外西南一带,城外有护城河。玉泉水由西北而来,流经玉渊潭,汇注于护城河。这条河道在辽代称为“萧太后运粮河”。河道弯弯构成水乡一片,不少官僚富户抢地建园,皇帝也在这里盖起御园行宫。钓鱼台仅是这许多大小花园中的一座。
玉渊潭钓鱼台,风景秀丽,是权贵显要的花园和别墅。以后逐渐败落,变成了茅舍村落,所以村名为花园村。
明朝伊始,玉渊潭钓鱼台先是太监的居住之所。
明朝万历年间,玉渊潭钓鱼台又成了慈圣太后的父亲武清侯李伟的别墅。根据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,此时的玉渊潭钓鱼台已经坍塌,既无台,又无亭,早已失去同乐园时代的繁华。但大池四岸,仍“堤柳四垂,水四面,一渚中央,渚置一榭,水置一舟,沙汀鸟闻,曲房一邃,藤花一架,水紫一方”,景观惨淡凄凉。
乾隆三十八年,乾隆下旨,挖掘玉渊潭,使之成为接收西郊诸水的大水库。
乾隆还曾亲自到玉渊潭来视察治理工程,并对工匠的整治计划进行修改。
工匠们按照乾隆皇帝的御旨,在大湖四周堆山石,栽花木,建亭阁殿堂,立宫门、筑围墙,垒起了城门式的钓鱼台,从此玉渊潭钓鱼台又一度繁华起来。
对这再度繁华的玉渊潭,乾隆赐以别名为“养源斋”,但北京居民却直呼“钓鱼台”。
到清道光皇帝时,钓鱼台又一度荒废,再次出现“钓竿不落寻常手,养源斋里飞尘埃”的败落景象。但“养源斋”依旧为御苑禁地之一,除皇亲国戚外,一般官家和民众仍是不得随便出入。
1911年辛亥革命后,溥仪把“养源斋”作为私产赐给了他的太傅(老师)陈宝琛。陈宝琛喜之不尽,设宴狂饮,之后,立诗社,招游客,日无虚席。当时的北平大学农学院,早有改玉渊潭钓鱼台为校舍的打算,对陈氏的举动极为不满,发表声明,组织请愿,迫使陈氏“自动”交出。“七七”事变后,北平沦陷,陈宝琛当了汉奸,“养源斋”再一次为其占有。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,玉渊潭钓鱼台才逐渐开辟为公园。
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,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国庆庆典,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几项重大建筑工程,同时兴建国宾馆。外交部经过多处馆址的比较,确定在西郊钓鱼台修建。
钓鱼台国宾馆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,于1959年10月正式使用。
现今的钓鱼台国宾馆始建于1958年10月23日,在旧宫原址的基础上,兴建了15座宾馆楼(现在为17座)。1959年8月全部完工,是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。这次兴建,其规模宏大,布局和谐,玉渊潭水流经馆内,曲折迂回于亭台楼馆和林木石桥之间,沿岸四周建的15座宾馆楼,既有现代设备又有民族风格,中西合璧,纷呈异彩,成为独具皇家气派的园林别墅宾馆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宾馆,用于接待各国元首、政府首脑等高级国宾馆。为尊重外国贵宾的习俗,宾馆楼中没有设1号和13号楼。
12号楼和18号楼是专门用来接待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“元首楼”。两座楼都是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琉璃瓦盖顶,宏伟壮观、富丽堂皇,好似两座宫殿,一南一北,遥遥相对,屋顶琉璃瓦一黄一蓝,交相辉映。
赫鲁晓夫是第一个使用18号楼的外国首脑。1972年,尼克松、田中角荣也先后在这里下榻。1986年10月以后,这里接待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,以及昂纳克、金日成、日夫科夫、胡萨克、雅克什、科·阿基诺、拉·甘地、贝·布托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等许多位各国首脑,他们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86年10月首次访华离开后,曾让她的侍从给钓鱼台国宾馆写信说:“女王和爱丁堡公爵感到再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住得更舒适了。”
“客房非常舒适,环境极其幽静,伙食质量无与伦比。”这是美国人埃利诺·丁·德尔德给予钓鱼台国宾馆的赞美之词。的确,钓鱼台国宾馆的饮食精美可口,这里有厨师100多名,可以做出中西菜肴四五百种。
钓鱼台拿什么来招待外宾,这对于局外人来说是个谜,对于总厨师长来说,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
中国是一个很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,到中国来访的外宾,既要享受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,又要保持他们本民族的特色,调剂好了,会让外宾眉笑眼开;调剂不好,将造成国际影响,从这一点上也证明:外交场上无小事。
中国与新加坡建交不久,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总统黄金祥应邀来华访问,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。
尽管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的首富,但这些华人后裔的饮食习惯,依然保持着民族特色,对西餐不感兴趣。
随从访问的工作人员向总厨师长建议:早餐最好来点油条、豆浆、豆腐脑、小咸菜。
这是中国普通老百姓饭桌上的家常便饭,在钓鱼台国宾馆,自然不算什么美菜佳肴了,但外宾喜欢,当然要上,他们在华十几天的时间,每天早餐都要求吃那些东西,还不住地啧啧称赞。
日本的几位首相,田中角荣、大平正芳、竹下登、中曾根康弘和海部俊树都十分钟情中餐,尤其是海部,对我国的中药膳食垂慕已久,到1991年访华,特意要求安排一次中药膳食。
还有许多日本客人,第一顿饭就要吃小笼包子和手工水饺,吃起来如风卷残云,对手擀面、元宵、年糕、煎饼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也很感兴趣,走的时候,有时还要求带一些回去给儿女们尝尝。
1972年2月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,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,这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大事,周恩来总理亲自设宴招待。到底食用的是何物,当年传闻特别多。
20多年过去了,我们不妨把当年宴会上的菜单转抄如下:
冷盘:黄瓜拌西红柿、盐锅鸡、素火腿、酥鲫鱼、菠萝鸭片、广东腊肉、腊鸡腊肠、三色蛋。
热菜:芙蓉竹笋汤、三丝鱼翅、两吃大虾、草菇盖菜、椰子蒸鸡、杏仁酪。
点心:豌豆黄、炸春卷、梅花饺、炸年糕、面包、黄油、什锦炒菜。
由以上的菜单可见,并无特殊食物,只相当于今天中国老百姓都“搓”得起的饭局。
后来证实,有人传说尼克松吃了2000多公斤鱼,实际上是指“龙须”菜,也就是两公斤以上的黄河大鲤鱼的鱼胡须。
摘自《钓鱼台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树军 著